欢迎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期刊动态】《经济刑法》第25辑卷首、目录

日期:2025-08-18来源:法学研究所

卷首语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值此万物葳蕤之际,《经济刑法》(第25辑)如期与各位读者见面了!本辑共收录了18篇文章,分为7个栏目呈现给读者。

——全球首发。全球首发是《经济刑法》致力于打造的重点品牌栏目,本辑该栏目刊登的是汉斯·库德里希与约翰娜·哈恩所著、邹宏建翻译的《法益保护与经济刑法中法益的去实体化趋势》。该篇文章对目前经济刑法中出现的法益去实体化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德国刑法逐渐将受刑法保护的法益模糊化,该现象不仅出现在《德国刑法典》中,也出现在大量的附属刑法规范中,这种去实体化的趋势在部分犯罪中的设计缺少必要性,造成构成要件行为与法益关联性之间的模糊,在司法实践中会导致措施惩罚与法益保护缺失关联性,背离立法原意。

——前沿问题研究。本栏目专注于对当前经济刑法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收录了4篇论文。张勇所著的《数字经济犯罪代际更新与刑法因应》关注利用数字技术的新型经济犯罪,认为传统刑法理论在面对新领域数字经济犯罪时具有滞后性,刑法应当顺应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确立和贯彻适度的预防刑法观,把握实质解释的限度,加强民行刑衔接,强化平台管理。陈俊秀与余惠芳所著《体育刑法生成的正当根基及其教义学展开》,针对体育界屡见不鲜的黑哨、假球等现象,提出单纯从体育界内部管理的角度不足以制止此类现象,刑法应当加强对体育界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介入。该文将体育犯罪分为赌博型、伤害型与欺诈型三类,并对体育刑法的生成根据以及犯罪构成进行了梳理,提出了针对体育犯罪的刑罚制度设计。范淼所著的《我国生态环境刑法的体系化理论模型与实践展开》,提出生态环境犯罪与传统犯罪相比具有法益结构复杂、侵害手段多样化以及危害结果修复难且不可逆的特点,认为应当建立起更加系统的生态环境刑法理论来应对环境犯罪。通过对域外环境犯罪模型体系的利弊分析与借鉴,提出了对我国生态环境犯罪分级模型的本土化构建路径,并分析了该路径在具体实践中的适用路径。刘柳明所著的《风险泛化与规范缩限:民营企业刑法公平保护意蕴的解释方向与司法适用》,以《刑法修正案(十二)》新增的背信条款为视角,倡导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背信行为进行差异化制裁,在针对民营企业坚持限缩适用刑事法的原则下,梯次性地建立具体规范的适用路径。

——基础理论研究。本刊历来重视经济刑法的基础理论研究,本辑该栏目共选取了2篇文章。黄何的《经济犯罪侵犯双法益之反思——兼经济刑法解释类型化的提出》认为经济犯罪侵害的法益,应当限定为市场经济秩序,将经济刑法的解释与生活领域的刑法解释进行区分,为经济刑法解释的类型化奠定了根基。张金玉、周婧与陆军豪的《刑事司法解释与刑事立案追诉标准在冲突格局下的适用路径——以操纵证券市场罪“情节特别严重”为视角》通过操纵证券司法解释与立案标准的不同,指出了司法解释与司法解释性质文件存在适用冲突的问题,将操纵证券市场犯罪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具体案例中的规范冲突进行剖析,明确司法解释与立案追诉标准间的适用位阶与规则,从而推动刑事司法解释体系的制度化与统一化。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研究。本栏目共选取4篇文章。刘科与许燕佳的《内外勾结骗取贷款“数额巨大”情形的共犯问题研究》指出内外勾结骗取贷款“数额巨大”的情形不构成骗取贷款罪,并对贷款工作人员的行为构成违规发放贷款罪时,借款人成立何种类型的共犯进行了分类。蒋昕所著的《虚假申报型操纵的比较研究》针对虚假申报型操纵证券,聚焦于申报行为、撤单行为以及反向交易等操纵行为的细化,同时借鉴域外国家的相关做法,建议以申报行为作为认定的核心来提升对市场的监管。任尚肖所著的《转贷经营行为教义学分析的两重视角》以存量房贷转经营贷为例解释了转贷行为的内生逻辑,明确了转贷经营行为会对金融工具调节有效性产生破坏。同时从转贷行为与放贷行为的角度构建出高利转贷罪的认定逻辑,将获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所产生的后果分为抽象后果与实害后果,将后果发生的原因分为项目自身风险与个人不法获利并进行“原因—结果”的组合,以此为根据对贷款类犯罪进行进一步的区分。杨继春所著的《反垄断领域犯罪与刑罚的历史连接及范式转移》对国内外刑事反垄断的立法与司法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认为基于我国目前鼓励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德主刑辅的法律文化、现阶段反垄断执法的现状等因素,我国目前的反垄断执法尚不需要适用刑事手段。

——信息网络犯罪研究。近年来,随着网络刑法的立法演进,以及实践中网络犯罪的高发态势,有关信息网络犯罪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本栏目共有3篇文章。周铭川的《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作为形态》认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行为样态既包括不作为,也包括作为,法条中的“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并不是一种作为义务,而是一种法律义务。该条不属于本罪的实行行为,而是起到对本罪处罚范围限缩的作用。陈玲的《身份数字化刑法保护的法益证成》基于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文化交流背景,主张身份具有三种不同的内涵,并据此界定了数字化场景中的“身份”所指,进而揭示了针对身份的犯罪行为所具有的双重危害,即其一方面扰乱依赖身份识别唯一性的社会信任机制;另一方面损害基于真实信息的社会秩序。因此,针对身份的刑法保护不仅关乎个人法益,也内含对超个人法益的维护。杨雪与徐之涵所著的《场景理论下敏感个人信息侵害性的民刑界分》提出敏感个人信息由于具有变动性的特征,对其保护不应限于特定场景,而是通过借用场景理论明确个人敏感信息的初始场景,同时以处理目的为连接点对前后场景变化进行类型化分析。

——实务研究。实务研究关注实践中重大、突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栏目共选取3篇文章。兰跃军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的规范》认为,目前刑事涉案财物的处置、返还以及随案移送是影响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关键,但目前对其规定过于简略。文章通过对这三项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分别提出各自的完善路径。张栋、张爱菁与郑逸风所著的《检察直接侦查权的职能定位与实践优化》认为,目前的检察直接侦查权与监察调查权之间存在职能上的交叉与重叠,针对目前检察直接侦查权所存在的困境,提出从以一体化原则为指导的办案理念、确立检察优先并优化检察监察衔接的机制、完善直接侦查权运行的配套机制等方面破解当下检察直接侦查权所面临的问题。王杰所著的《土地使用权人无证采矿案件的现状检视与处置归正》针对土地使用权人无证采矿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现行的“地权与矿权的分离模式”与“地权对矿权的限制模式”两种入罪途径都存在不妥之处,提出土地使用权人必要的开采行为应当予以实质出罪,但对其擅自售卖矿产资源的行为,仍应当以非法采矿罪进行规则。同时对该类案件应当落实刑行衔接,实现犯罪治理的优化。

——域外译文。本栏目选取的是西贝吉晃所著、钱日彤翻译的《日本的侵犯商业秘密研究——保护法益与行为类型》,该文认为侵犯商业秘密罪中,公平竞争秩序不需要作为独立法益被保护,而应当纳入个人法益之中。通过对商业秘密的进一步界定得出本罪具体保护的法益应当是基于商业秘密有用性的利益以及对商业秘密的管理利益。通过对这两种利益的梳理,从而类型化地归纳出本罪的行为模式。

在本辑编校过程中,法学所尹琳、郭晶、王佩芬、陈玲、邹宏建五位老师参与了稿件的审定,其中邹宏建博士为本辑的执行编辑,承担了大量的约稿、联络、统稿、校稿等具体工作,对他富有成效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从本辑开始,《经济刑法》将改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发行,双方携手开启经济刑法学术传播的新征程。众所周知,作为国内法律出版的权威机构,法律出版社以“为人民传播法律”为理念,深耕出版行业七十余载,对我国法学研究影响深远。我们期待在双方的合作下,《经济刑法》能以更加卓越的专业水准、更为精美的装帧设计,呈现在各位读者眼前,并进一步提升刊物品质、扩大学术影响。

初心如炬,使命如磐。愿这本焕新之作不负读者期待,亦能于法学研究的时代变迁之中如竹守正,如松常青!

——涂龙科

 

《经济刑法》第25辑目录

全球首发

1.法益保护与经济刑法中法益的去实体化趋势

汉斯·库德里希、约翰娜·哈恩著,邹宏建译

 

前沿问题研究

2.数字经济犯罪代际更新与刑法因应

张勇

3.体育刑法生成的正当根基及其教义学展开

陈俊秀、余惠芳

4.我国生态环境刑法的体系化理论模型与实践展开

范淼

5.风险泛化与规范缩限:民营企业刑法公平保护意蕴的解释方向与司法适用

刘柳明

 

基础理论研究

6.经济犯罪侵犯双法益之反思——兼经济刑法解释类型化的提出

黄何

7.刑事司法解释与刑事立案追诉标准在冲突格局下的适用路径——以操纵证券市场罪“情节特别严重”为视角

张金玉、周婧、陆军豪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犯罪研究

8.内外勾结骗取贷款“数额巨大”情形的共犯问题研究

刘科、许燕佳

9.虚假申报型操纵的比较研究

蒋昕

10.转贷经营行为教义学分析的两重视角

任尚肖

11.反垄断领域犯罪与刑罚的历史连接及范式转移

杨继春

 

信息网络犯罪研究

12.论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作为形态

周铭川

13.身份数字化刑法保护的法益证成

陈玲

14.场景理论下敏感个人信息侵害性的民刑界分

杨雪、徐之涵

 

实务研究

15.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的规范

兰跃军

16.检察直接侦查权的职能定位与实践优化

张栋、张爱菁、郑逸风

17.土地使用权人无证采矿案件的现状检视与处置归正

王杰

 

域外译文

18.日本的侵犯商业秘密罪研究——保护法益与行为类型

西贝吉晃著,钱日彤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