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杨浦区“一线工作法”和青浦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江苏省吴江市“圆桌问计”、浙江省德清市“乡贤参事会”、安徽省芜湖市“陶辛夜话”……如今,新时代“枫桥经验”正在长三角开花,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日前,由沪苏浙皖四地信访部门、复旦大学联合举办的“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 服务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四地专家学者及信访实务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信访工作如何以法治之力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会上,宣布成立“长三角信访理论研究共同体”,并发布了长三角信访理论首批研究课题。聚焦信访工作实践中的重点问题,首批课题共设立“信访工作法治化研究”“党建引领的基层信访问题预防法治化研究”等8个选题方向,面向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单位或个人开放申报,后续将推动长三角相关机构共同开展研究。会上还为“上海市新时代信访理论和实践研究院”揭牌。立足法治,以法治思维夯实“基层之治”
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信访工作条例》,进一步将信访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引导各地各部门坚持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循法而行,依法而治。沿着法治化轨道,信访工作正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信访法治化应紧密围绕新时代信访工作的‘三个重要’定位,紧扣信访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法治化凸显信访政治功能。”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法学研究所所长姚建龙表示。
上海是最早开展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城市之一。2011年,上海市信访办设立人民建议征集处,专门处理人民群众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意见和建议,拉开了人民建议征集专门化发展的大幕。十年后,《上海市人民建议征集若干规定》正式施行,市民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有了立法保障。
姚建龙认为,从“党和政府了解民情、集中民智、维护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信访重要定位出发,更需推广为人民建议征集立法等地方立法经验,加强信访法治化建设。
“近年来,‘法治’成为上海信访工作的鲜明主题,《信访工作条例》配套制度不断完善,在推进人民建议征集、上门办信、‘家门口’信访服务体系、市民服务热线等工作成效显著。”上海市信访办副主任管庆云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信访系统在信访法规制度体系构建、推动化解信访突出问题、信访工作规范、信访法治宣传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信访局研究室副主任史嵩宇表示,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重点任务是狠抓“五个法治化”落实落地,即深入推进预防法治化、扎实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深入推进受理法治化、精准转送交办督办,深入推进办理法治化、依法按程序处理信访事项,深入推进监督追责法治化、树立有权要担当失责被追究的鲜明导向,深入推进维护秩序法治化,推动依法信访理念深入人心。
初信初访不出街镇,长三角信访实践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
经过20年的传承与发展,“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经验从浦江走向浙江全省,又从浙江走向全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以人民为中心”。
“推动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就是自觉扛起‘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进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曾亲历“浦江下访”的浙江省信访局副局长夏文星阐述了“干部下基层开展信访工作”的核心内涵。
“得益于无锡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矛调中心。”江苏省无锡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张晓波介绍,无锡坚持调解优先、机制协同、源头治理,全方位建强平台,立体化闭环管理,创新构建了市域四级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推动更多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积极探索信访矛盾多元化解新路径,取得积极成效。
如今,群众只需要“跑一地”,就能多渠道化解纠纷。中心启用两年来,无锡市矛调中心共接待群众近1.7万余人次,通过访调对接、诉访分离等多元化解途径,来访群众诉求有效分流率超80%。
植根基层、注重源头,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关键。
“小亭议事”“广场问政”“晚茶议事”……镇街干部经常性开展约访下访,到群众诉求多发、问题相对集中的村和社区去,面对面了解“第一手”民意,已在当地蔚然成风。安徽省芜湖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褚亚红结合新时代“枫桥经验”,介绍了芜湖市坚持触角延伸、重心下沉、实践创新的经验做法。芜湖形成了“初信初访不出镇街”的工作机制,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更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知民情到一线,解民忧在基层。“领导干部在一线接访、人民建议在一线征集、矛盾纠纷在一线化解、重大风险在一线防范,杨浦区通过持续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上海市杨浦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胡煜昂表示,新时代杨浦信访工作“一线工作法”正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首提地熠熠生辉。
坚持领导带头接访、区域联动治理、一线化解矛盾,青浦区形成“一站式接待、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综合服务体系。上海市青浦区副区长李峰介绍,通过“社会治理服务中心”、上门办信等领域的创新做法,青浦不断夯实信访工作的基层基础,提升了基层信访工作的治理效能,为服务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贡献了信访力量。
提高制度协同,凝聚更强大共建共治共享合力
在长三角地区这片高质量发展的热土上,以不到全国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信访工作,如何服务这一国家战略?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五年来,沪苏浙皖信访部门多措并举化解矛盾纠纷,齐心合力推动责任落实,长三角信访工作协商联动机制、12345市民服务热线一体化协同机制、信访部门人民建议征集令等一批富有成效的好经验好做法落地生根,以大格局、大视野、大担当服务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信访工作从来不是信访部门一家的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在这过程当中,信访系统何以同频共振、一体推进?“我们的‘一体化’是信访系统和治理系统内部的一体化,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政策制度体系的建设同步。沪苏浙皖信访系统也要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的分割和行政壁垒。”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彭希哲从两个纬度思考关键词“一体化”。他认为,信访一体化不仅是信息的一体化,也是处理模式一体化,要在治理过程中一体推进研究、预测以及预防。
集众智、谋共识、献良策,凝聚合力不仅在信访工作治理实践中,也在于共谋信访理论研究。长三角信访理论研究共同体的成立,将为服务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好地汇聚智慧和力量。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表示,复旦大学在信访、城市治理和社会治理领域,有着长期和雄厚的研究基础,学校将发挥平台优势,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赋能。
“希望上海信访学会能够凝聚起上海信访研究的各路力量,服务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全国信访事业的重要智库。”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表示。
“这次专题研讨会,是一次信访工作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集思广益的会议。”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常务副主任阮青认为,长三角信访部门应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展现区域信访工作融合发展的新面貌。
来源: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