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当前位置:首页  党建工作
【前沿动态】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法学期刊发展研讨会暨《政治与法律》编委会会议专家观点精粹

日期:2023-03-19来源:法学研究所

3月10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法学期刊发展研讨会暨《政治与法律》编委会会议” 以线下结合线上的形式成功举办。与会者就如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进一步提升《政治与法律》的办刊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研讨。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政治与法律》主编姚建龙研究员首先致辞。姚建龙在致辞中,向应邀参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与热烈的欢迎,并指出,在过去的一年中《政治与法律》杂志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全体编委和各方面专家、同仁支持的结果。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和新近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既是法学期刊发展的契机,也对法学期刊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中国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是法学期刊的责任和使命。召开此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法学期刊发展研讨会”,就是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政治与法律》在当前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升刊物编辑的质量,如何进一步服务法学教育、法学理论研究,进行把脉、指导,提供真知灼见。真诚希望各位与会专家继续支持《政治与法律》的发展!

本次研讨会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为“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术期刊的责任”。各位专家分别就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法学刊物的学术责任等做了深入研讨和交流。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主持日常工作的副院长曹文泽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做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新要求,为推动新时代法治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近日,中办国办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突出了重点,明确了任务。为此,一方面,建议《政治与法律》更加站稳立场、坚持历史思维,既能立足传统优势也能不断创新,既能立足当代法学研究也能通达古今中外;另一方面,不断进取、增强实践思维:一是重视法学交叉融合、整合创新;二是重视重要法律的立、改、废、释及法典编纂研究,在定期或不定期专题中以座谈会、研讨会等灵活多样的短、平、快方式予以阐述;三是兼顾成果转化、“为党献策”,加强决策咨询工作等等。

上海市委宣传部传媒监管处处长陈琳琳充分肯定了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她认为,作为法学期刊,《政治与法律》首先要明确在发展过程中所肩负的历史的责任和义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样一个非常重大的命题。在意识形态坚守重任方面,法学刊物是重要的一方阵地。这是期刊人首先要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其次,对于《政治与法律》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的竞争力,是要建立期刊的品牌特色。同时,期刊编辑一定要有一条底线,注重期刊内容和编校质量,并在期刊后续的发展中适当考虑融合发展的问题,进行一些多媒体的推广,增加期刊传播的时效,积极推动线上线下宣传推广等。

《法学》主编胡玉鸿教授围绕《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中对学术期刊的要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第一,要用好法学期刊平台,积极宣传和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阐释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重大意义、核心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研究。第二,要掌握正确的办刊方向和舆论导向,保证相关论文与党的政策高度一致,要规范编辑流程,把好意识形态关。特别是责编和主编应当对文章进行全面编辑校对,进一步了解相关宣传政策,保持论文在表达上与宣传口径保持一致。对“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提法,要保持高度警惕。同时也要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挖掘,以及人权理论和实践,特别是民生保障权利方面的研究。第三,积极办好法学期刊的英文刊,通过英文刊的出版,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传播中国法治声音,争取法治的话语主动权。第四,要在总结前期办刊经验基础之上,扩大作者队伍,吸收原创作品,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质量编辑队伍。第五,要完善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统一评价主体、评价标准,促进国内法学期刊评价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姜佑福研究员,就社科学术期刊法学栏目建设的困难和瓶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首先,他认为,综合刊的法学栏目要注意培养和保持自身的综合性特色,多组织和刊发学术性、思想性强的文章,尽量避开单纯法教义学意味的法条探讨或对司法实践过程中单纯事务性工作的经验报导,从而和法学专业性学术期刊及司法行业事务性杂志形成错位与互补。其次,他认为,无论是综合性和专业性学术期刊的法学研究,都要面向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尤其是要在指导思想研究和学科学术研究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克服“两张皮”的现象,与其刊发一些无关痛痒的“表面文章”,不如抓住一些初看起来可能引发争议甚至“问题”的选题,将主流理论研究、法学学科学术领域、司法实务领域,乃至期刊编校领域的专家请到一起,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把文章打磨透,打磨成精品,化意识形态把关上“被动”为积极策划组稿推出精品文章的“主动”,以此提升文章的引用、转载等效果,提升期刊在学界和刊界的声誉。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原所长、研究员、《政治与法律》编委会主任顾肖荣结合自己在《政治与法律》编辑部的工作经验和办刊心得,提出要办好《政治与法律》这本刊物,首先要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把思想落实在行动上,真正把意识形态工作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其次还要注重案例研究,不要把案例看成很琐碎的东西,实际上法律的精髓就在一个一个案例中,分析案例能够体现出真正的法律发展进程。

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郭为禄教授结合实际工作中对期刊办刊的感受、对学术期刊责任的理解,指出,党的二十大以后,各方面对学习宣传阐释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要求都非常明确,作为学术期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既是政治责任,更是重要的教育责任。同时,法学刊物不是一般的学术刊物,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不仅要关注理论前沿,而且一定要体现治国理政的最新成果。此外,现在的学术期刊跟学者的关系尤其是跟著名学者的关系密切,但是跟青年学者的关系、跟在校学生的关系并不密切,考虑到学术刊物的育人责任,是否更应该提升与青年学者的沟通与联系,影响学术评价体系,也是今后学术期刊发展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黄祥青博士从读者和司法角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一,一本好的法律刊物要把理论和实务高度融合,要关注前沿问题与实际问题。第二,要引导研究者把研究问题和培养人高度结合起来,在研究过程中,把真正培养人尤其是司法人内在的素质、品性结合起来。第三,法律问题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应该同步。杂志的主体意识,编辑和杂志社本身的主体意识是有必要加强的。第四,对于一本杂志,要关注它的可读性和阅读的美感。阅读的美感,既体现在纸质的版本上,也体现在电子文本上,这两个部分都应该纳入我们的视野。可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安排纸质和电子排版。

《学术月刊》总编辑金福林编审分享了多年在《学术月刊》的办刊体会。他认为,办好学术刊物在当前要尤其重视办刊导向、方向,一方面应严格遵循学术期刊出版管理规范,守住传统作业基本的编辑流程,包括投稿、选稿、用稿等,加强编辑部内部管理建设。另一方面应主动担当、把握时代关切,从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来讲,可以主动设置期刊内容与学术活动相关议题,组织学术界就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作研讨,提升期刊本身对学界的影响,包括对社会的影响。一个好的期刊重要的是还要服务于学术界。其次,在办刊过程中,必须关注当今的新思想、关键词,并组织学术界展开一些学术性的、学理化的表述研究。二十大报告讲到要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对此,哲学社会科学应该要主动作为。面对新的现实问题,需要解释、回答,更需要专家学者提出自己的理论。这是学术期刊应有的学术态度和责任。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常务副主任沈丽飞就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学术期刊的责任谈了自己的体会。她认为,学术期刊的责任,主要还是守正创新,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创新,坚持理论思维、科学思维和实践思维。法学期刊作为法学学术成果的发展平台和表达空间,对于法学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导向作用。重视基础理论,关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中基本概念和范畴等基础理论的研究。关注新兴学科在知识体系、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涉及技术发展的法律问题,既要尊重法学学科研究的自身规律,也要尊重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和逻辑,包括新技术和科技发展的规律、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的科学性。法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学科,应该结合法律适用等司法实践活动,同时密切关注乡村社会治理、乡村环境治理、文化治理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志强教授就读者意识问题,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他指出,一篇文章或者一个刊物,要取得好的评价,最核心的因素是读者,不管是来自学界的读者,还是来自相关部门的读者。现在有很多刊物,运用现代传媒手段,通过会议研讨方式来确定主题,事先锁定一批读者,从读者反馈来看看这个选题是不是读者关心,或者需要引领读者来关心。综合性期刊如果能有交叉学科的问题意识,就可能拓展读者面,社会评价提升的潜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原副所长殷啸虎研究员就《政治与法律》办刊中如何办出特色、扩大影响、提升质量及应对问题的思路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结合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于一本刊物来说,政治质量肯定是第一位,但凡能发出稿子,政治上必须是能过关的。对于理论质量和学术质量之间如何平衡、取舍,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如何严守政治底线,把刊物办出特色,加强学术建设,加强刊物学术影响力的建设,是今后《政治与法律》编辑部需要长期关注的一项政治任务。

研讨会的第二单元在线上举行,主题为“法学期刊、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

《法学研究》主编陈甦研究员首先就法学期刊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提出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今天的研讨会正值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发布,召开得非常及时,《政治与法律》在时代发展的节点上把脉是非常准的。法学期刊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需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的维度。第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应当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不断强化法学期刊的政治定力、学术活力和专业能力。第二是在发展目标的维度上,要以实现中国式法学现代化为目标,以构建中国特色法学知识体系为任务。第三是在建构路径上,要把握好体系性。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三大体系”,我们要贯彻执行,构建中国特色法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两办意见也提出了”三大体系”,我们也要贯彻执行,改革完善法学院校体系、加快完善法学教育体系和创新发展法学理论研究体系。我们应当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成就路径上,对两个“三大体系”加以系统掌握,并与期刊工作联系到一起,为法学期刊工作提供一个大格局、大方向。要强化期刊的自觉意识、主动精神和规划能力,要认真学习二十大精神和两办的意见,掌握其总体精神和关键内容,努力建构中国特色法学现代化。两办意见可以作为当前我们办刊政策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可以作为一些主要的选题方向和一些重点的创新方法。同时,要发展交叉学科,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法学实证研究等。对学生的稿件,应当发掘和鼓励。法学期刊要有自主性和学术定力,既要观察学界的实际情况,掌握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也要把握好期刊的特色,形成法学期刊的学术共同体的合作精神,为中国特色之法学知识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法学》总编辑黄文艺教授就法学期刊如何学习贯彻两办意见谈了一些个人的体会和认识。他认为,这个意见是第一份以法学教育与研究为主题的中央文件,是指引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事业发展的战略性、统领性、纲领性文件,在中国法学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法学期刊来说,该意见不仅明确了法学期刊建设的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确立了法学期刊组稿、约稿、发稿的重点领域。一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该意见强调,深入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全面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法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制度研究。该意见首次提出了许多制度设计,包括法学教育准入机制、退出机制、评估机制,都值得深入研究。三是法学教育体系研究。该意见提到的法学教育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建设问题,都是法学期刊推动法学界加强重点研究的领域。四是法学理论和法治实践重大问题研究。该意见第五部分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列出了一系列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五是法学教育保障体系的研究。特别是科研考核评价机制、法学期刊发展、数据库和网络平台建设、对外学术交流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法商研究》主编姚莉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谈了几点看法。第一,完善编辑队伍的建设问题,必须严格落实期刊责任编辑制度和编辑的持证上岗制度,依法合规。落实法律规定的编辑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探索编研结合、专尖结合的组织模式。一方面,鼓励编辑人员自己投身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培育博中有专、博专结合的编辑队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编委会和外审专家等组织机制,把优秀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第二,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两办意见提出不唯引用率等学术化标准,法学期刊不宜过分的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数据而丧失学术初心,而是要为后学留下一些经得起实践经验的精品力作。第三,彰显办刊的风格特色。两办意见提出推动法学学术期刊多样性、差异化和高质量发展。中宣部也发布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强调向专业化期刊转型,突出优势领域,作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刊,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目前大部分法学期刊还是属于综合性的期刊,但是这也不是意味着我们都将千篇一律,而是应当综合考虑自身的稿源分布、历程传承和学科资源这些因素,打造若干符合法治实践需求、反映自身优势专长的特色栏目,突出办刊的特色,避免重复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对外传播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副主编刘鹏就法学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问题谈了几点体会。他说,法学期刊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问题或难题。第一,法学期刊面临着怎样满足法学研究、法治实践发展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的问题。第二,法学期刊本身面临一系列难题,比如优秀稿源不多、期刊竞争激烈、期刊编辑队伍建设等问题。第三,法学期刊的发展,面临着如何跟进法学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通过高质量发展予以解决。关于法学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他提出以下几点。第一,高品质是对学术期刊内在属性的要求,通过期刊的办刊活动、办刊行为、办刊成果,展现出期刊高尚的思想和端正的品行,这是高品质的内涵。第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是对学术期刊用稿标准的要求,对于一篇法学文章,既要看其在法学理论方面的贡献,也要看其在法治实践方面的贡献,二者辩证统一。第三,高质量发展是对学术期刊发展理念的要求。现在每一份法学期刊都非常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注重量的合理增长。引用率等技术指标体现量的合理增长,但是它的基础是质的有效提升。第四,编辑人才很关键,作者和审稿专家非常重要。此外,办好一个刊物,编辑制度和编辑流程也非常重要。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东方法学》主编施伟东认为,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征程,法学期刊要善于总结凝炼法治中国建设的成功实践,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加强优秀法学研究成果对外宣介的专门能力建设,为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拿出学术担当。

《中外法学》主编王锡锌教授针对法学期刊办刊中的“内卷”、同质化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样一种同质化的竞争,“内卷”的办刊路径一直走下去的话,可能是有很大问题的。这次两办的意见对法学期刊明确提出,要多样化、差异化,要办出特色。两办的意见提的这个任务,整个法学期刊界的各位同仁应当既要思考,更要行动,在观念层面、思维层面考虑过后,最重要的就是真正做起来,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这次研讨会是《政治与法律》编辑部提供的一个极好的讨论问题、相互交流学习的有效平台。他提议中国法学会期刊研究会以及中国法学会的研究部能够成为协调性的组织机构,以期有效的常态化探索法学期刊长效评价机制。

《新华文摘》编审、人民出版社编辑委员会委员王青林重点介绍了《新华文摘》的选稿要求。他特别强调,选取的文章一定要坚持政治标准,一定要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绝对不能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同时,关于法学期刊的发展与学科建设问题,他认为,法学实际上是一门实践学科,实践学科的特点就是一直面对着新问题。解决实践问题时,可能一百个方案中只能有一个方案真正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能说其他的方案没有意义,所以,坚持理论研究和坚持应对实践,是法学研究的重要面向。

上海政法学院院长刘晓红教授在发言中认为,首先,当前法学期刊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做了专章论述,开启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良法善治的新纲领性新指南。近日中办和国办印发的意见,把加强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法学事业的高度重视。法学期刊应当抓住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乘势而上,推进自身建设。其次,办刊必须坚定正确的学术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根本的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法学作为一门价值导向、意识形态属性非常强的学科,应该更加旗帜鲜明地坚持弘扬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立场以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地位,发挥政治的引领作用,深入研究、宣传和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领法学理论研究的阵地。再次,要推进法学知识体系的建设。法学期刊既是开展学术研究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促进理论创新、打造话语体系的重要媒介,所以法学期刊应该进一步地鼓励支持法学研究者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发掘和汇聚更多的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法学理论研究成果,提升法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发挥前沿理论研究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构建我国的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方面做出贡献。最后,要坚持守正创新,凝练办刊特色。精准把握理论前沿,紧密结合实践需求,在“政治与法律”理论研究领域打造学术高地。

上海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政治与法律》主编姚建龙研究员在会议总结中对全体参会嘉宾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认为本次研讨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期刊界同行以及法学教育、法学研究界的思考者们坐在一起,共同在这样一个平台上为期刊发展把脉,一起深入学习领会二十大精神以及中办、国办文件的会议,与会嘉宾的发言将对《政治与法律》杂志和上海社科院法学所未来的发展,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治与法律》副主编陈庆安研究员主持会议,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了此次研讨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