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近日召开,龚正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着力实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列为今年上海第一条主要任务。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在现代化建设中争做先行者,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奋斗目标中,上海正阔步前行。
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勇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连续两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跻身全球城市第四位。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上海始终坚持把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作为重中之重,勇当开路先锋。
一是持续释放开放红利,为全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勇当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是中央对浦东引领区建设的第一定位,也是上海的第一责任。一方面,持续释放浦东立法“试验田”红利,为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先试。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重大战略部署,建立并完善与支持浦东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短短一年多时间,浦东这片“立法试验田”高效“耕耘”出15部“小、快、灵”的法规,内容涵盖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升级、助力自主创新、服务绿色生态、深化城市治理等五大板块,这些都成为引领区勇当开路先锋的重要法治保障,其释放的法治红利将服务更高水平的开发,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制度、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临港新片区持续发力,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先行探路。设立临港新片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国家战略叠加上海战略的发力点,也是建设现代化科创新城的标杆与引领。具体而言,在引领高水平开放方面,新片区已基本形成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和信息快捷联通的“五自由一便利”现代化开放体系。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制造业增长极功能显著增强,初步建立以精准医疗先行示范为引领,涵盖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国际医疗服务、研发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在内的现代化产业生态。
二是不断参与国际竞争,为支持和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探索经验。上海作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桥头堡,发挥“一带一路”建设与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不断参与国际竞争,在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支持和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探索了经验。一方面,在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功能优势方面,上海着力完善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金融市场体系。上海充分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优势,不断推动与境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上期所及上期能源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除此之外,不断吸引共建国家在沪设立数十家外资法人银行、分行和代表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近50个共建国家。另一方面,在发挥国际贸易中心优势方面,上海持续提升双向投资贸易规模能级。上海依托进博会等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充分发挥其溢出带动效应,精心打造虹桥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一带一路”国别汇等高水平经贸载体,鼓励进口更多优质产品,促进贸易均衡发展。
三是深化跨区域合作,服务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引领作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标杆的重大战略举措。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引擎”,引领周边省市一体化有机衔接,为全国其他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经验做法,起到先行示范作用。一方面,锚定全国统一开放的大市场体系,消除各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区域一体化的本质强调消除各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提升配置效率。松江G60科创走廊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了长三角“一网通办”试点机制,实现九城市89个综合服务通办专窗全覆盖,跨区域可办理事项数量已经超过178项,大幅提高科创要素流动和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数字赋能互联互通,为弥合区域一体化“数字鸿沟”提供实践经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打造数字长三角,数字长三角建设为三省一市互联互通打开了新通道。办事“一网”通、生活“一卡”通加速区域内部空间、商业、人才、民生服务、政务等多领域一体化进程,数字化互联互通成果为弥合区域“数字鸿沟”提供支撑。
打造首创性改革策源地,勇当中国式现代化排头兵。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的重要窗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放在上海先行先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作出明确指示,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上海在落实党中央对上海发展要求的同时,不断深入建设首创性改革策源地,勇当中国式现代化排头兵。
一是金融领域首创性改革开放,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提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支持浦东率先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实施路径,探索试点自由贸易账户的税收安排,支持浦东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海外融资服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更好服务和引领实体经济发展。金融先行是浦东开发开放历史上最重要的创新之一,也为浦东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奠定了基础。一方面,浦东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打造离岸金融交易中心。改革不是闯红灯,而是创造新的信号系统。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交易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创新性地采用“负面清单+R-QFLP”兑换模式,减少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约束。这一尝试有效突破人民币离岸金融交易的地理限制,实现了自贸区内跨境直接投资。另一方面,临港新片区打造联通离岸和在岸的重要枢纽,建设新兴金融中心。临港新片区作为中国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在上海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新征程中,以滴水湖金融湾——上海金融服务业第三极为功能载体,正在不断提升金融创新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已初步构建起以科技金融、金融科技、离岸金融、跨境金融等为特色的新兴金融业态,为我国探索金融领域开放提供首创性经验。
二是科创领域首创性改革开放,利用国际资源打造“核爆点”。上海出台的《上海市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致力于加快打造全球生物医药研发经济和产业化高地,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方面,生物医药领域制胜产业新赛道,从“仿创结合”向“首发引领”点燃“核爆点”。随着浦东新区首部产业地方法规--《上海市浦东新区促进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建设规定》的出台,从注册指导服务、药械特许使用、特殊物品出入境监管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新规定,加快了核心条款落地,进一步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关键环节。另一方面,激活科技“动力源”,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点燃创新“核爆点”。在国产创新药方面,诞生了全球十年来糖尿病首个全新机制原创新药多格列艾汀片等多项前沿技术领域首创性突破。在医疗器械领域,直管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等6个通过国家创新特别审批程序上市的医疗器械产品,实现多个全球或全国首创。
上海承担着“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和规律,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的光荣使命。上海正努力在各领域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试制度、探新路,积累更多先行先试经验。
(孙祁,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区域经济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秘书长)
来源:中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