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在法学所听讲座》一书近日出版发行

日期:2022-08-28来源:法学研究所

日前,由姚建龙所长主编的《在法学所听讲座》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社公开出版。该书是根据法学所主办的讲座内容录音整理而成,精选了19次讲座实录并按照主题排序形成书稿,总计约30万字。

为弘扬学术精神、传播学术成果、传承学术血脉,法学所与三联书店出版社合作策划了“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学术精品文库”。《在法学所听讲座》为“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学术精品文库”的系列丛书之一。目前,该文库已经公开出版法学所专著、编著六本。


附:

《在法学所听讲座》前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新时代,法学研究所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以“排头兵、先行者”的精神,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以“国家高端智库”和“创新工程”为平台,坚持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双轮互动,开展法学各个领域的研究,积极为国家和上海的法治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为落实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创建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学术氛围,法学所领导班子决定创办定期的学术报告制度。围绕学术报告制度,确立了以下几条基本规则:首先,学术报告的主讲人必须是法学所的在职科研人员;其次,主讲人就本人近期从事的研究课题,突出法治智库特色及把握法学理论与实践前沿,向全所老师作报告,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左右;第三,主讲人邀请本领域的专家进行与谈,一般为1-2人,与谈人原则上要求是所外专家;第四,学术报告定期举行,除特殊情况之外,定在每周五上午九点三刻举行。学术报告分三个环节,分别是主报告、与谈和自由讨论。

学术报告制度确立之后,得到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蔡正华律师及其团队的大力支持和热情襄助,为法学所系列学术报告提供经费支持,系列学术报告也正式命名为“盈科•上社法学讲坛”。

“盈科•上社法学讲坛”从2020年1月10日正式扬帆起航,第一讲由法学所资深专家、徐澜波研究员以《论宏观调控法的调整方法》为题开坛主讲,姚建龙所长主讲的《未成年人罪错“四分说”的考量与立场》压轴收官,顺利完成第一轮的讲坛活动。前后一共37讲。四季轮回、周而复始,“盈科•上社法学讲坛”第二轮也在顺利推进中。在讲坛的举办过程中,所领导进行了周密安排,学术委员会进行了专业把关,主讲老师做了精心准备,讲坛秘书处涂龙科、孙大伟、陈海锋、何源、董能等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涂龙科研究员尤其贡献良多。协助的研究生山珊、刘津津亦为讲座的顺利开展贡献了力量。

本书稿是根据“盈科•上社法学讲坛”第一轮的活动内容录音整理而成,其间,刘津津、茹煜哲、曾玉、张宸、范亦荷、凌波舞、裴卫、魏欢欢、邵意炜、许茜、颜铭宏等同学付出了异常艰苦的劳动。“盈科•上社法学讲坛”第一轮总37讲,在系统整理讲坛录音后,遵从主讲人自愿收录兼顾体例统一等要求,精选了19次讲坛实录并按照主题排序,总计约30万字。通观所汇集的系列讲座实录,呈现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致力于前沿的理论探讨。收录的讲座均为主讲人近期研究的学科前沿话题,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中的重大理论争议、《证券法》修订背景下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证券发行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的主动退市制度的完善等。系列讲座反映出法学所同仁善于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大背景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时关注国内外学术界最新学术动态,立足学术前沿,在自己的学术领域辛勤耕耘。话题的前沿性不仅为听众、读者带来了全新的学术体验,激发了听众、读者的兴趣,亦不乏深刻的启发意义。

二是立足于鲜活的法律实践。法学乃实践之学,法律的生命力来源于实践,法律实践是法学研究的不竭动力。系列讲座不乏主讲人深入法律实践一线总结的实务经验,如“一网通办”的法律问题研究、检察机关监督行政机关的模式探索等。很多主讲人拥有法学学者与实务工作者的双重身份,系列讲座本身也呈现出推动理论界与实务界深度交流的特点。行胜于言,实践出真知,法学所同仁力图立足学科实践,在完备的理论基础上探求对实践的指导价值。

三是展现出专业的学术研讨。每一次讲座均由三部分组成,主体部分为主讲人的报告正文,其后,与谈人进行点评。与谈人不仅针对报告的内容做出评价,还会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就报告主题发表见解,丰富了讲座的学术价值。最后,进入自由讨论环节,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参会人员向主讲人提出问题,主讲人进行深入地阐明和分析,其他参会人员若对该问题有自己的见解,亦可以参与讨论。系列讲座是学术互动的平台,每位参与者在交锋、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深入的学术互动研讨不仅启发了主讲人的后续研究,更为听众、读者带来了丰盛的学术盛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