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政治与法律编辑部
目 次
一、礼法之争的是非:古代礼教提倡复仇并不代表法律认同复仇
二、罪与非罪的判断:如何协调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冲突
三、怎样做到两全:清代法律对复仇问题的规制
四、结语
在我国,复仇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更是中国法制史和法律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多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颇丰。但长期以来在复仇问题上有一个主流观点,就是认为在中国古代,由于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影响,礼教提倡复仇,法律对复仇行为也是视情节网开一面的。这种观点看似有理,但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礼教提倡复仇和法律认同复仇并不是一回事。随着儒家思想法律化的发展,在复仇问题上,儒家礼教的合理性与国家法律的合法性之间存在冲突:就儒家礼教而言,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因而倡导复仇;就国家法律而言,杀人者死,法律禁止复仇。随着国家法制统一局面的形成,对复仇行为进行规制和限制就成为了必然;一些有争议的复仇案件的发生,绝大多数都引起的是司法层面而非立法层面的争议。事实上,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对于那些有争议的与复仇相关的案件,基本上都是按照法律规定去处理的。清朝的《刑案汇览》等案例汇编所收录的案件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殷啸虎(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政治与法律》2022年第8期“史论”栏目。因篇幅较长,已略去原文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