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淮海中路六二二弄
他们的人生折射国家命运
从战火走过,在苦难中钻研
始终不忘为中国发展贡献智慧
他们的思想连接国家未来
辛勤耕耘、潜心思考
始终坚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
法学研究者要不为名,不为利,
不计较个人得失
1919年,潘念之进入浙江第四师范学校学习。时值五四运动爆发,他立刻参加了抵制日货运动和学生运动。一年后,潘念之与其他进步青年成立“雪花社”研讨新文化,反对旧礼教。这段经历是他投身文化救亡、文化兴国事业的开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潘念之亦在通缉名单之列。他在上海化名改装,跟随夏衍补习日文,后经党组织批准,于1928年4月赴日留学。归国后,他在上海参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自由大同盟和救国会等,继续坚持爱国民主运动,同时翻译编写了小林多喜二《蟹工船》等一系列进步书籍。
潘念之长期致力于政治学与法学的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撰有《思想家名人大辞典》《宪法论初步》等著作,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主要工作也围绕法学研究展开,在法理、宪法、经济法、法制史等领域均有建树。
1979年,潘念之参与重建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和华东政法学院,并出任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兼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1984年,潘念之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兼任该全书《法学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宪法分支学科编写组主编。《法学卷》主任为张友渔,中国法学界从此遂有“北张南潘”之誉。
纵观潘念之的法学思想和研究,会发现他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法学学者。潘念之在革命年代对群众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的热忱,一直延续到和平年代的法学研究中,正如他一直所强调的:
“法学研究是革命和人民的事业,法学研究者要不为名,不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孜孜不怠,兀兀穷年。”
(观看原文内容,请点击“此处”前往阅读,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