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水洛筑城案的是是非非

日期:2021-04-28来源:法治日报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殷啸虎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水洛(今甘肃省庄浪县)原是北宋时期西部羌族聚集的一个小城寨。宋仁宗时,围绕是否在该地修筑城池的问题,引发了朝廷大臣的争议,成为了轰动一时的一桩大案。
宋仁宗康定二年(庆历元年,1041年),宋军与西夏军在好水川大战,宋军战败,防线退缩,位于秦、渭之间的水洛城成为了边关重镇。在这种情形下,驻守西部边关的大臣范仲淹提出了“进修水洛,断贼入秦亭之路”的建议。但时任秦州知州的韩琦则明确表示反对,朝廷同意了韩琦的意见,范仲淹的筑城建议被否决了。
庆历三年(1043年),渭州瓦亭寨监押刘沪说降了水洛城城主,使水洛城归附了朝廷,在当地百姓支持下,刘沪向时任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郑戬提出了修筑水洛城的建议。郑戬一方面同意筑城,一方面向朝廷汇报此事,却又遭到了同为驻守西部边关的大臣韩琦等人的反对。朝廷最终听从了韩琦等人的意见,停止修筑水洛城,并委派盐铁副使、户部员外郎鱼周询和陕西都转运使程戬等人去协调处理此事。
然而,此时刘沪已经根据郑戬的命令动工筑城,郑戬还派了著作佐郎董士廉带兵协助这一工程。不久,陕西四路都部署被撤销,郑戬被调离,改任知永兴军,渭州知州尹洙命刘沪等停工。但刘沪等坚持要将工程继续下去,并且愿“自备财力修城”。尹洙派人去取代刘沪,但刘沪拒不受代,还加紧施工的进度,企图造成既成事实。尹洙大怒,命大将狄青带兵前往,以“违节度”的罪名将刘沪等人就地正法。在中国古代,“违节度”是一项重罪,当年马谡失街亭,就是被诸葛亮以“违节度”的罪名处死的。不过狄青在此事的处理上还是比较谨慎,并没有按照尹洙的命令将刘沪等人就地正法,而是将他们逮捕,关进了德顺军司理院大牢。
这样一来,赞成筑城的和反对筑城的官员围绕此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韩琦依然坚决反对水洛筑城,他列举了13条理由,认为筑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尹洙也认为筑城有害无利,分散兵力,削弱了防守力量。而范仲淹则认为,刘沪等人虽违令施工,但情有可原,况且“刘沪是沿边有名将佐,最有战功,国家且须爱惜,不可轻弃。恐狄青因怒辄行军法,则边上将佐,必皆衔冤,谓国家负此有劳之臣,人人解体,谁肯竭力任边事?”郑戬认为,水洛筑城是得到当地百姓支持的,如果因此事追究刘沪等人的责任,“恐蕃汉人民惊溃,互相仇杀,别生边患”。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书,要求对此事谨慎处理,以免酿成大乱。
朝廷在水洛筑城问题上的分歧,的确引发了当地的混乱,“蕃部遂惊扰,争收积聚,杀吏民为乱”,局面几近于失控。鱼周询等人到达水洛后,当地羌族百姓纷纷向他们控诉,为刘沪等人抱不平。鱼周询立即将此情形向朝廷作了汇报,朝廷下令释放了刘沪等人,并命令他们继续完成筑城工程。于是,刘沪等人在关押了二十多天后被释放了。
刘沪等人虽然被释放,筑城的工程也得以继续,但围绕筑城的争论却并未停止。特别是刘沪同尹洙、狄青等将帅在筑城问题上矛盾已经激化,无法再一同共事。因此,如何做好善后处理,就成为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谏官余靖认为,“若(刘)沪及(董)士廉犯大将之怒,而朝廷不能保全,则今后边臣,谁肯立效?”因此,“朝廷若以(刘)沪与(狄)青等既有私隙,不欲令在一路,则宁移(狄)青等,不可移(刘)沪,以失新附之心”。最终,朝廷采纳了余靖和欧阳修的建议,将尹洙同庆州知州孙沔对调,调离了渭州;狄青也被调离。而水洛城则在争议声中修筑完成了。
刘沪冒着风险完成了筑城工程,当时阻止他施工并差点将他杀了的那两位上司也被调离,而且刘沪也被任命为水洛城城主,但他和董士廉毕竟是违令在先,对此朝廷不能不给个说法。于是,刘沪由渭州西路巡检、内殿崇班、阁门祗候(七品武职)降为东头供奉官(八品武职);已升任确山县知县的董士廉也被罚铜八斤(折抵杖八十)。
就在水洛城修筑完成的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议和协议:西夏向宋称臣,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本国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此后一直到宋神宗时,双方再无战事。
由于围绕水洛筑城问题的争议双方基本上都是属于当时的新政派,这场争议以及由此引发的案件使得新政派内部产生了分歧,这就给反对新政的政敌以可乘之机。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被免去了参知政事之职,时任枢密副使的韩琦虽然曾反对修筑水洛城,但依然上书替他辩白。而董士廉则趁机翻案,要求朝廷重审水洛城案,并得到了多数执政大臣的支持。韩琦“不自安,恳求补外”,被免去了枢密副使之职,以资政殿学士出任扬州知州。但董士廉并未就此罢休,他又控告尹洙“欺隐官钱”,尹洙也因此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
刘沪镇守水洛城两年后因病去世,他的弟弟刘渊护送他的灵柩东归,被当地百姓拦下,“遮道号泣,请留葬水洛,立祠城隅,岁时祀之”。最终,刘沪被安葬在水洛城北,建庙立碑,四时祭祀,并由他的弟弟刘淳继任水洛城都监之职。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下旨在水洛城为刘沪建“忠勇庙”,大观元年(1107年)又敕封刘沪为“忠烈侯”。刘沪也被当地百姓奉为水洛之神,至今祭祀不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