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
在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关键阶段,上海社会科学院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科普宣传,特开设“战‘疫’中的智库声音”专栏,集结院内专家学者,传播智库声音,解读疫情期社会关切问题,坚定信心、科学防控,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怎么理解“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
殷啸虎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研究员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的生活。面对着突如其来疫情,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社区,从国家到个人,全国的方方面面都投入到了应对和防控疫情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2月3日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国家治理更加科学、更加民主、更加法治,也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治化。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在不同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主体作用,依法高效运转,并相互间交叉、协作,实现协同效应、整合效应和创新效应。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而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显著优势,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解决当前疫情防控所面临的问题,正是这场“大考”所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应当说,尽管这场大考突如其来,事先毫无准备,甚至是毫无预兆,但是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全国上下紧急动员起来,全力奋战,广大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团结奋战,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的局面,疫情防控工作正有力和有序的开展。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面对这场大考,也暴露出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应对能力不足,面对疫情反应迟缓,判断失误,甚至粉饰太平,压制舆情,以致造成严重后果;个别领导干部缺乏担当精神,唯上而不唯实,面对问题不敢迎难而上,怯于担责;也有一些地方的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缺乏大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搞地方保护甚至是地方割据,影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有序开展。所有这些问题,反映出的正是国家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的短板甚至是缺陷。
大考的目的不仅是发现问题,更是要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要做好当前疫情防控这张考卷,有许多方面的工作要做。我们认为,关键是要树立三种意识:
一是要有全局意识。要从疫情防控工作的整体出发,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做出决策。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之一,就是通常所说的举国体制,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各地方、各部门都应当坚决服从中央的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既要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疫情防控工作,也要配好做好对疫情重点地区防控工作的支援和帮助,要坚决防止和杜绝为了地方和部门利益,擅自扣押甚至瓜分紧急防疫物质的恶劣行为,同时也要防止打着防控疫情的旗号,封路断路而影响疫情防控以及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是要有担当意识。忠诚干净担当,是一个领导干部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的政治品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体现在党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方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在前一阶段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冲在第一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领导干部的主要任务是领导和组织;领导干部的担当意识,首先在于要敢于并且善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相信群众,让广大群众都参与到疫情防控的工作中来,做好信息公开工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提出的问题。要敢于担责,积极作为,充分发挥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应有的勇气和智慧,在疫情防控的工作实践中增强担当的能力和本领。同时,要鼓励领导干部主动作为、敢于作为,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和容错机制,让各级干部放心放手放胆工作。而对于那些缺乏担当精神,不作为、慢作为、敷衍塞责的领导干部,要给予严肃处理。
三是要有法治意识。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关键是法治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这是首次将“应对风险的能力”写进法治思维的内容。而这场疫情,正是对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应对风险能力的一次检验。当前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要将整个疫情防控工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增强法治意识,依法进行风险评估,依法审慎决策,依法实施防控措施,依法处置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要依法做好疫情报告和发布工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在疫情防控工作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和有效的法治保障。
面对疫情防控这场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我们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用我们的实际行动战胜疫情,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领导干部在疫情大考中要具备哪五方面能力?
李建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当前最重要的工作。2月3日、14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强调,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不断提高并充分发挥治理能力,努力在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在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事实上,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疫情这个重大考验面前和严峻斗争的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那么具体而言,这次疫情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治理能力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要求?
把握全局的政治能力
政治能力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领导干部的所有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这次疫情给人民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改革开放、国际关系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发展利益具有重大影响。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对抗击疫情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有深刻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带好各自队伍,紧紧立足本职工作,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接受党、人民和历史的考验,全力以赴投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切实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这方面,全国各省市积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全力做好本地区疫情防控的同时,从医护人员、抗疫物资、生活物资等各个方面全力支援湖北、支援武汉;广大卫生医疗战线干部职工不计报酬、无论生死,面对疫情毅然决然做最美的逆行者,冒着生命健康危险,战斗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全国各地广大公安干警、街镇社区村居干部、机关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做好社会秩序维护、抗疫宣传、病患摸排、卫生消毒、口罩发放、人员隔离、复工协调等一系列繁重的工作。种种事迹,体现了疫情之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良好的政治能力和工作水平。当然,部分部门单位由于政治意识缺位、政治能力低下,对相关防控工作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在考验中没有交出合格答卷,是值得警醒的负面教材。
靠前指挥的领导能力
新时代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任务,对于党政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动员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等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此次抗击疫情战役中,各级政府、各条线部门党政领导干部,能否围绕中央抗击疫情的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团结带领班子和广大群众,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靠前指挥,精心组织、有效动员,群防群治、创新方法,率军能战、战则必胜,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
此次疫情防控战役中,大部分省市、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表现出了较高水平的领导能力。比如,在疫情初现时,河南省去年12月底即停运河南到武汉客运班车,12月21日禁止售卖活禽,新增了130所定点医院,在525家医院开设发热门诊,并把防治措施落实到各个市、县、村居。浙江省今年1月23日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并同步推出最严格的全面排查、最果断的隔离观察和保护措施等十大最严措施。上海市1月24日启动一级响应,推出更加严格的全面排查、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措施,全力封堵源头、阻断传播、严防蔓延,并于2月7日通过《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为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各项措施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科学抗疫的专业能力
对于党政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而言,基本的专业能力素养是必须且重要的。这次疫情防控对于突发事件处置、行政事权把握、新闻媒体应对、防疫物资保障、宣传舆论引导、市场监督管理、基层动员管理、公文文字处理等专业能力素养提出了要求。专业不够,就可能出现判断失误、矫枉过正、适得其反等情况。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变化,各项工作也不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密切跟踪、科学分析、专业抗疫,绝不能拍脑袋决策。
此次疫情防控战役中,发挥出较好专业素养能力的情况有不少。比方说,有关方面提出“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四集中举措,得到中央采纳。杭州通过互联网实名登记预约口罩,并为市民配送上门。安徽、河北、云南、宁夏、上海等地法院推进法院“互联网+”,开展互联网庭审。上海系统协调推进抗疫和复工的双推进工作等。
依法防控的法治能力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形势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实施防控措施,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严厉查处各类疫情相关治安违法、市场违法行为,依法规范捐赠、受赠行为,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全面依法履行职责,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不断加强疫情防控法治建设,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
在这方面,很多部门、地区迅速制定法律法规、出台制度规范,用法治手段明确规则、规制行为,表现出了良好的水平和能力。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和司法部发布并实施了《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实施了《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查处哄抬价格违法行为的指导意见》。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实施《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上海市公安部门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对违反疫情管理的当事人采取刑事法律手段等。上述种种举措,保障了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然而,部分地区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擅自封闭高速公路出口、掘断出入道路、禁止重点地区人员进入本地区等,未做到依法防控,值得反思。
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统筹能力
中央强调,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一次大战,也是一次大考。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扛起责任、经受考验,既有责任担当之勇、又有科学防控之能,既有统筹兼顾之谋、又有组织实施之力,努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表现出了良好的统筹能力。江西省2月4日制定实施《关于有效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增长20条政策措施》。山东省推进重点项目科学有序开复工,保障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云南省2月12日发布《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2条措施的意见》。上海市2月9日发布《关于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坚持“四个优先”原则,从做好企业复工准备、加强企业疫情防控等方面提出17条针对性举措,上海市国资委推出《鼓励支持监管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主动担当作为的若干政策措施》。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2月11日出台《新评定的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奖励办法(试行)》、暂退部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等五项措施,支持文旅企业共渡难关。河南省国资委2月12日发布《关于支持监管企业做好疫情防控推进生产经营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有序推进监管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全力支持国有企业“抗疫情”“稳经营”双线作战,安全有序复工复产,等等。
上海智库如何在疫情防控中拿出“高招”
杨亚琴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研究员
当前,新冠疫情的影响已蔓延到社会生活生产各个领域,对政府、企业、社会公众都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科学分析后续影响,研究提出应对良策,是智库大有可为的时候。
2018年5月,李强书记调研上海智库与智库专家座谈时,特别强调智库要有“高见、先见、远见、创见”。智库要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就要紧扣中心,围绕大局,谋划重大举措,提供科学分析、精准研判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此针对智库发展问题及挑战,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就上海智库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战役、提升决策咨询研究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1.创新研究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跨部门的“疫情防控”专题研究团队。当前疫情防控是一场重大战役,上海智库也应在这场重大战役中有所作为。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智库已开始行动了,各家智库机构都在组织专家围绕疫情防控相关的舆情引导、经济运行、公共卫生安全管理、城市治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报送各种内参专报,积极为党委政府献计献策。为此,我们建议: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创新研究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以各专业性智库为主,协同决策部门、党政智库、社科院、高校智库、社会智库的专家及媒体共同参与,实现跨部门合作,建立高效精干、快速反应、分工合作的集群化专题研究团队,避免重复研究、过度竞争,更多体现现代智库的开放性。
2.创新发展理念、聚焦重点内容,形成高质量的“疫情防控”专题研究成果。智库需要科学理性的独立思考能力、公正客观的第三方态度,摆脱传统思维惯性。因此,我们认为,上海智库要有高度的政治觉醒和科学的研究态度,改变那种把工作重心放在如何获得领导关注、巧取领导批示上,而要真正聚焦研究当前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真问题”“难问题”“大问题”,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切忌不要“一窝蜂”研究一些表面问题,切忌发表没有深入研究的臆断观点,误导决策者和社会公众。
3.运用新技术、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疫情防控”咨询研究的精准性。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引入政策研究的做法,可以提高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效率和精准性,这在国外许多智库实践中已经有比较好的经验。例如,美国城市研究所开发的税收政策微观模拟模型,利用云处理能力,分析新税法对联邦政府税收、纳税人税后收入、每次迭代的税收收入带来的影响,并快速对9000多个替代方案进行利弊分析,供决策者选择最优的方案。再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与人权中心设计了一款移动调查工具,专门用来追踪冲突爆发对卫生设施、医护人员、患者和运输实施的攻击行为,具备安全防护、数据库、报告生成等多种功能。建议上海智库机构要尽快运用新技术手段,借助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开发各种政策分析软件,当前可利用现有各种专业数据库,提高“疫情防控”决策咨询研究的精准性。
4.改革管理方式,加快制度建设,以“疫情防控”研究为契机建立现代智库运行机制。国外顶级智库大多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集体研讨,发挥组织优势,做出一系列高质量研究。相比之下,我国大部分体制内智库机构庞杂、研究队伍臃肿,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较慢,冗长的内部流程与部门协调过程,使得智库失去了宝贵的发声机会,这导致在一些重大事件中体制内智库陷入集体失语困境。为此,我们建议,以这次“疫情防控”研究为契机,推动智库研究范式转型、研究路径转换,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人力为中心、以项目为纽带的管理方式,建立符合决策咨询规律、体现现代新型智库特点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