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其萎,感念永存
忆金哲先生
作者:尤俊意
作者介绍:
尤俊意研究员,1938年生,浙江玉环人。
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法律系,1958年并入新成立的上海社会科学院。1961年分配到崇明县农村初中从事中学外语教学。1980年通过中国社科院主持的全国社科研究人员招聘考试,分配到上海社科院法学所从事法学理论研究工作。1991年至1994年,任研究生部主任,1994年底回法学所工作至退休。
尤老先生,满头华发的“八零后”老童生。上社组建初期最后一届本科毕业生。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都在装老先生的肚子里。若你对他的名字没有印象,那你一定记得今年上社十月歌会上高唱“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那个一开嗓便声震四方的老先生便是他。
81岁的尤老师在上社十月歌会上领唱
《长江之歌》
非常感谢这位与上社渊源深厚又身体健朗的老先生愿意跟我们分享他的记忆,感怀那些我们不曾经历过的年代,珍贵的人和事。
惊闻金哲先生遽然仙逝,无尽思念涌涌而来……
金哲是我的同乡,过去曾经都属于温州专区或地区,但开始并不知道,后来才了解。金哲是我的同学,他1954年上大学,我1957年上大学,高我三届。他又是我的老师,1958年社科院成立时,他刚刚毕业,是华政1952年成立后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随华政转入社科院当了老师,而我则从复旦法律系合并过来,是社科院特有的“老三届”大二学生,我俩就成了师生关系。我俩同属30后,但他长我7岁,是我的老大哥。1978年社科院复建时,他应召入院筹备情报研究所,1980年我考入社科院法学所,我俩又成为同事了。他是我的同乡同学和良师益友,我很庆幸和珍惜因社科院而结缘的这一段人生际会。
师恩如山,感激无尽;诤友似茶,沁人心脾。且撷取片段,说说我俩接触最多的几段历史吧。
1958年10月15日社科院创办院刊,名曰《小高炉》,切合当年大炼钢铁的时代特征,也寓锻炼人才之意。班级宣传委员向大家布置任务,希望我们能向创刊号提供稿件。我就把当时半工半读阶段在永新电工器材厂跟着老师傅学习如何制作和分类矽钢片的过程写了出来,作为一篇心得体会文章交了上去。时间一长我也忘了此事。不料突然有一天班上发放院刊给大家,我无意之中发现我的拙作也登在上面了,题为《我和老师傅》,真是喜出望外。因为那是我学生时代第一篇发表的处女作,敝帚自珍,也因此认识了院刊的编辑金哲老师。当时编辑部还有蒋照义和李良美老师,是编辑部的“三剑客”。此后我便时不时地在院刊发表杂文短论。记得当年经常为院刊写稿,比我写得多而好的有袁恩桢、邓伟志、邵传烈(王涵、吴兴人)、沈铭贤、严诗洪、戴秉言等同学。投稿、改稿、发稿,我们忘不了金哲恩师等编辑的嫁衣之劳、润色之功。
1963年华东政法学院复建,需要师资。1959年成立的社科院政法研究所一批研究和教职人员一百来号人马几乎全部转入华政,同时也想从华政和社科院“下放”“外放”人员中召回一些人,于是金哲老师就想到了远在崇明岛穷乡僻壤农村中学的我。其实我心里明白,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因为我不是流出去的老师 ,而是因家庭和社会关系等原因而统一分配出去又内部控制使用的学生。但是他动了恻隐之心,想帮助我改善生存环境,认为我业务上还行,就不放弃任何机会,鼓励我上来接受挑选,其用心是何等良善而感人!我立马从崇明赶过来,他把我推荐给人事部门。虽然此事不了了之,我还是非常感激他的,是他的一颗金子之心,感动了我,温暖了我几乎冷却的心。
1979年至1980年,他在筹备情报研究所时,又对我关怀备至,千方百计地想方设法调我到情报所工作。可是由于当时的干部观念陈旧和人事政策僵化,情报所几次发函商调,均被县教育局主管人事副局长拒绝。金哲老师对我说,情报所书面商调不成,打算专门派人到崇明县教育局当面商调。我俩都对此次商调充满期盼和信心。不料情报所主管人事干部丁姗老师亲自前往崇明,还是无果而回。他不无遗憾地对我说,如果我自己能够疏通关系解决放行问题,情报所愿意再次发函商调。虽然由于我缺乏疏通关系的资源和手段,此事终未成功,但金老师对我的大恩大德,我怎能忘怀?当然也要感谢情报所,感谢已故的丁姗老师。
1980年底我考入法学所工作后,我和金哲老师就经常见面了,也因此认识了情报所许多同事。1987年情报所主编《上海社会科学1949-1985》,姚永抗、金哲、李良美是副主编,他们邀我编写法学部分,我欣然应允,其间有过一段良好的合作关系。1987年初,我院有一批住房困难户搬进闸北公园对面的高层住宅,我在底楼,金哲老师在六楼。当时每逢周二周五有中巴接我们这批人上班,我和他就经常在车上相见叙谈了。1991年年中,院里组成由党委副书记张济康任团长的五人访苏学术代表团,成员有苏东所副所长季漠、情报所副所长金哲和研究室主任陈鸿寿,还有我。我和金老师就有了更多、更密切的接触机会。当时是陆路往,空路返。忘不了火车上6日5夜的方便面和食品罐头,忘不了大草原和大森林的美景,更忘不了我们在车厢里的畅叙与笑谈。聊苏联和中苏关系,聊院和所的各种趣闻,更聊到金哲与陈燮君的时间学和新学科,气氛相当活跃,好像开了个自由民主的学术讨论会······
前年底我和老伴陪同国外回来探亲祭祖的女儿女婿到浙江老家,从浙南名胜雁荡山沿着楠溪江往温州走,途中探访了一个古村镇,不料竟是金老师的家乡。我们在与当地一些退休知识分子交谈中获知,他们都非常熟悉金老师及其长寿老父亲,称赞金老师为人低调,作为离休局级领导干部还非常孝敬老父亲,每年回家几个月陪伴照顾父亲,在当地传为佳话,并说他的宅屋就在附近。可惜此时金老师不在老家而在上海,否则我们一定会上门拜访的呀。
先生吶于言而敏于行、精于思。本以为金老师具有长寿基因,他的老父亲活了100多岁,他活95岁以上应该没有问题吧,所以总以为见面叙谈机会多着呢。如今他以88岁告别人间,虽已属长寿,总觉得还不到时间呀。前几年他托友人带给我一本著作,我本打算在报刊上为他推介一下,不料友人至今没有给我,因此我错过了时间,对不起他和他的“时间学”和“新学科”,有负于他的不弃之恩、知遇之恩、呵护之恩。哲人虽其萎,金言犹在耳,我会永远记住你的,金哲老师!
金哲先生:
金哲,研究员、教授。1931年生,浙江省永嘉县人。1958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1961年选送中共中央华东局理论班深造,历时三年结业。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兼新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学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社联常委,上海市新学科学会会长等职。长期从事哲学、法学、信息科学研究,首创时间学,率先对新学科进行整体开拓研究,深入探讨新学科共同规律,积极传播新学科知识,努力探索新学理论体系,创建新学科学说,加强学科建设,促进科学文化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有《世界新学科总览》、《世界新学科总览续编》、《当代新学科手册》、《当代新术语》、《当代新方法》、《新学科辞海》、《时间学》、《现代能力导向》、《21世纪世界预测》等48部;发表论文有《关于开创时间学的 探索》、《论当代新学科》、《论当代交叉学科》等348篇;共著述2000多万字。先后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第二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华东地区第二届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中南五省(区)社科读物优秀图书奖、江苏省首届图书特别奖、四川省1994年度最佳图书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等38项,其传略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选入《国际名人录》与《20世纪世界杰出人物传记》等。
图为金哲先生签名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