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当前位置:首页  科研动态
殷啸虎:开创西晋王朝,靠的是哪三个字

近年来,司马懿这个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引起了不少人关注。同历史上的一些开国帝王一样,司马懿创立西晋王朝基业看上去带有偶然性。但在背后,这一上位与他的“等、忍、狠”有莫大关系。

  有“狼顾之相”

  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时任司空的曹操听说他很有才干,便派人征召他来府中任职。

  但是,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衰,曹操名声又不好,就借口自己患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行动,予以婉言拒绝。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悄悄查看,只见司马懿躺在那里,坚卧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曹操只得放弃。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自封为丞相后,又派人去征召司马懿为文学掾,并特别关照说:如果司马懿再找借口拒绝,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无奈,只得去曹操那里就职。差不多同时,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

  司马懿成了曹操麾下的一个谋士,却没有得到足够的信任。曹操用强制手段逼迫司马懿出来做官,对他也确实不太放心。据说,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并有“狼顾之相”,因此告诉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也正因为如此,终曹操之世,司马懿一直是屈居下僚,未得重用;他的建议,也基本不被采用。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夺取汉中后,司马懿建议乘胜攻取益州:“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征江陵,此机不可失也。若耀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但是,曹操嘲笑道:“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四年后,刘备从益州出兵夺取汉中,斩杀曹军大将夏侯渊。此时,曹操才后悔莫及。由此可见,司马懿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曹操虽然对司马懿有所猜忌,却任由他同太子曹丕混在一起。司马懿也抓住这个机会,同曹丕搞好关系,深得曹丕的信任。于是,他“勤于吏职,夜以忘寝”,甚至连喂养牲口这样的事都要亲自过问。特别是,在曹操建立魏国、自封魏王的问题上,司马懿坚定地表示支持,且“每有大谋,辄有奇策”,从而逐步打消了曹操的疑虑。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率军北伐,水淹七军,大败曹魏军队,包围了樊城。见此情形,曹操打算迁都河北以避其锋锐。这时,司马懿劝谏道:“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关)羽之得意,(孙)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

  这回,曹操总算是听从了他的建议,利用孙权和刘备之间的矛盾,联合孙权击败了关羽,解开了樊城之围。最终,关羽为东吴吕蒙所擒杀。

  当曹操去世、曹丕即位后又废汉建立魏王朝时,司马懿逐渐进入核心领导层。曹丕南征东吴时,留司马懿镇守许昌,并将其比作为汉初萧何,足见对司马懿的倚重。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去世。临终前,命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加封司马懿督荆、豫二州诸军事,成为镇守一方的重臣。

  受“巾帼”之辱

  司马懿作为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一生中很好地把握和运用了一个“忍”字。

  军事上,这个“忍”字主要体现在同诸葛亮的斗智、斗勇方面。

  司马懿首次率军同蜀汉交锋,是在太和四年(公元230年)。诸葛亮三出祁山,攻占了阴平、武都二郡。曹魏为了报复,派曹真和司马懿率军进攻汉中。不料,连日大雨,道路不通,被迫班师。由此,开启了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军事对峙。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四出祁山。魏明帝认为“西方有事,非君(司马懿)莫可付者”,遂派其驻守长安,督率张郃、郭淮等抵御蜀军。

  对于这次交锋,史书的记载截然不同。《晋书》的记载是,司马懿大败蜀军,“(诸葛)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资治通鉴》的记载较为详细:诸葛亮击败魏将郭淮等人后,司马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魏将数次请战,甚至还说出了“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的话。最后,司马懿被迫出战。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首三千,懿还保营”。不久,诸葛亮因粮尽退兵;司马懿派张郃追击,结果中伏身亡。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可知,在这场战斗中,司马懿已经看出了蜀军的致命弱点,那就是由于运输不便,只能速战速决。因此,最好的办法是避而不战,慢慢拖垮蜀军。这一战略,在后来取得了成功。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再度率军十万出斜谷攻魏,并在渭水一带与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对诸将说:“若西上五丈原,诸将无事矣。”果然,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司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相持百余日。

  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持不出。继而,诸葛亮使出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想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将计就计,假装大怒,上书给魏明帝,要求同诸葛亮决战。魏明帝当然明白司马懿的意思,便派大臣辛毗持旄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

  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装模作样地要带兵出击。可辛毗持旄节立于军门,诸将谁也不敢出战。诸葛亮感叹:“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司马懿忍辱不战,并不是害怕诸葛亮,而是早已胸有成竹,找到了击败对方的办法。他在给弟弟司马孚的信中说:“(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诸葛亮派使者来,司马懿一句不谈军事,只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使者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瞰食不至数升。”司马懿听后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不久,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退回汉中。双方的军事对峙,以司马懿的胜利而结束。

  政治上,这个“忍”字就反映在精深的政治谋略上。

  魏明帝去世时,任命司马懿同曹爽一起担任托孤大臣。曹爽是曹真的儿子,论辈分没司马懿高,所以开始时还能事事同司马懿商议。但曹爽的亲信认为重权不可委之于人,建议用明升暗降的办法,尊司马懿为太傅,但削去他的军权,由曹爽独自掌控朝廷大权。为了排除干扰,还将太后迁往永宁宫软禁。

  曹爽专擅朝政、骄奢无度,引起大臣的不满。众人希望,司马懿能出来主持公道。并州刺史孙礼就对司马懿说:“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可司马懿劝道:“且止,忍不可忍。”

  不久,司马懿就开始装病,不问政事,但暗中在积极准备,等待时机。

  曹爽及其同党也担心司马懿在装病。河南尹李胜调任荆州任刺史,借辞行之名去探望。司马懿故意装重病,还说:“君当屈身守并州,并州接近胡人,应妥善为之戒备。恐怕不能见面了,把儿子师、昭托付给你。”

  这里,司马懿几次把李胜说的本州(即荆州,李胜为荆州人)故意错听成并州。于是,李胜出来后对曹爽说:“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曹爽以为司马懿真的不行了,便不再对其进行防备。

  机会终于来了。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曹爽兄弟随同魏帝曹芳去祭扫魏明帝的陵墓;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假借永宁宫太后的旨意,宣布废黜曹爽兄弟。由此,朝廷大权完全落入了司马懿父子手中。

  从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司马懿被曹爽架空权力后,到现在发动政变夺回权力,司马懿一忍就是十年,真可谓心机了得。

  违背洛水之誓

  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司马懿同样以出手“狠”而著称于世。

  军事上来看,这个“狠”字表现在把握战机、速战速决。

  除了在祁山与诸葛亮对峙,司马懿还指挥过讨伐孟达、平定辽东等重大战役。

  孟达原为刘备部下将领,关羽被围时未及时出兵援救,后担心被治罪,便率军投降曹魏,深得曹丕信任,被任命为新城太守。

  曹丕死后,孟达失势,诸葛亮便暗中同他联络,企图策反孟达。司马懿得知后,一面给孟达去信、稳住对方,一面火速发兵。此时,诸葛亮也提醒早作准备,但孟达不以为然。

  他认为,司马懿在宛城,离开洛阳八百里,离新城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上表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

  其实,司马懿也料到了这一点,便来了个先斩后奏。他亲自率军、日夜兼程,仅八天时间就抵达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兵败被杀。这也使得诸葛亮两路夹击北伐的计划泡汤了。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次年,魏明帝召回司马懿,命他率兵讨伐。面对辽东的优势兵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以主力突袭敌军大本营,三战皆捷。公孙渊突围时被杀,辽东一举平定。

  政治上来看,这个“狠”字表现为一招致命、不留后患。

  就在司马懿平定辽东的回师途中,魏明帝病危,召司马懿回京城洛阳,并命其同曹爽一起辅佐齐王曹芳。曹芳即位后,命司马懿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同执掌朝政。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抓住曹爽陪同曹芳离开洛阳的时机,一举控制了城门。但此时,曹爽手中依然握有重兵,魏帝也在曹爽手里。曹爽的智囊、大司农桓范劝他带天子一起去许昌,然后调集全国的兵马来勤王。

  这的确是非常厉害的一招,但司马懿料到曹爽“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短豆,必不能用也”。果然,曹爽犹豫不决,反而派人来跟司马懿谈判。司马懿趁机说,只是免去曹爽的官职,但会保证他的生命安全,并对着洛河水发誓,曹爽居然就相信了。

  史书记载,曹爽听信司马懿的话自请免职后,带着魏帝一起回宫,随即被软禁在府邸里。不久,司马懿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曹爽及其党羽处死,并夷三族。

  之后,魏帝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又加九锡之礼,如同当年曹操一样。两年后,司马懿因病去世,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掌朝政。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受魏禅,建立晋朝;司马懿被追尊为宣皇帝,庙号高祖。